2022年11月28日18:30,“光南讲坛”名家系列讲座第四十二场在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11教室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宏锋教授主讲。其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乐律学研究。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晶老师担任主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
如何更深入地展开音乐史研究?以什么样的眼光去查证资料?前人对我们的研究有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李宏锋教授展开了精彩的讲演。
讲座第一部分,李宏峰教授从比较音乐学的定义开始讲起:“比较音乐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门音乐理论分支学科,主要以欧洲以外族的音乐文化为对象,通过跨民族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事音乐起源论和民俗学等相关问题研究,揭示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规律。”随后对学科的定位、最早期的一些代表文献以及两种比较的学科分野等做了相关阐释,并讲述了比较音乐学具有什么意义。
讲座第二部分,集中于柏林学派在比较音乐学领域的贡献。李宏锋教授论述了最早的比较音乐学研究是以1885年阿德勒《音乐学的范畴方法与目的》为开端。乐派代表人物有:萨克斯、拉赫曼与霍恩博斯特尔等。其次讲述了该乐派在初建的30年,根据声学、心理学、音响学等自然科学背景,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李宏峰教授针对当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凡是一个创新性的成果,必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的成果。”
讲座第三部分,重点讲述王光祈对比较音乐学的贡献。李宏锋教授围绕王光祈对中国乐律史的整理(以《中国音乐史》为例)、王光祈的研究方法(以“实物”为主,“典籍”次之,“推类”又次之)、考证苏祇婆琵琶乐调(以比较音乐史学的视角,结合阿拉伯琵琶和日本琵琶作比较研究)、对世界三大乐系等四个方面展开讲述。李宏峰指出,王光祈和杨荫浏都对中国音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将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视野和杨荫浏的注重实践调查的学术传统结合起来,是中国音乐研究持续深入的一条道路。
讲座第四部分,李宏锋教授主要讲述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音乐的比较音乐史学研究。从三位代表性的日本学者讲开来: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林谦三的中译本《隋唐燕乐调研究》以及岸边成雄的《东亚音乐史考》《东洋的乐器及其历史》《唐代的乐器》等。李宏锋教授指出比较音乐史学的方法在日本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期待引起学人的重视。
讲座第五部分,讲述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音乐史学方法的运用。李宏峰教授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与西北民族音乐相关的历史研究。介绍了周吉关于龟兹乐比较音乐学研究,并欣赏了《龟兹古韵—乐引》;第二,隋唐音乐与各地传统音乐的一个可能性联系;第三,音乐型态考证中的比较音乐史学研究。以“逆向考察”为方法的曲调考证,指出比较音乐史学视野下的曲调考证,涉及史学、乐律学、文献学、民俗学等等诸多学科,黄翔鹏先生的曲调考证正是比较音乐史学视野的典范。
最后,李宏锋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比较音乐史学在继承先辈传统、深化音乐史研究、开启学科范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整场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在场的师生深感受益匪浅。郭克俭教授对李宏锋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